本网讯(记者 任丽琼)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明代思想家吕坤说,“进德修业在少年,道时德立在中年,精义仁熟在晚年”,可见作为一位终身的读者无疑是幸福的。今日,记者采访了几位2013年在我校图书馆借书量前几位的同学,与“进德修业的少年们”一起体味他们与书在一起的静好时光。
余洋:书是我最值钱的家当
这位出生在成都都江堰的男孩带着一副眼镜,说话逻辑性很强,文质彬彬地端坐于板凳,散发出了些许书卷气。余洋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爱看书,中学时就在四川省图书馆办理了借阅证,而他看的第一本书是通过社区的互联网在家里的电脑上看的,“是一本儿童绘本,名字记不清了”。
现就读于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余洋非常喜欢欧阳修的一句话“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他阅读涉猎很广,农业、工业、政治方面的书籍都是他的最爱。喜欢安静阅读的他,认为晚上阅读的效率最高,“如果看得好,那就刹不住车,通宵便是常事了”。即便效率高,有的书也得读很久,余洋读得最久的一本书是《微生物学》,分上下两册,他花了两个多月才读完,另一本《菌物学概论》共784页,他读了整整一个月。
来到武汉后,热爱阅读的余洋办理了一张武汉市图书馆的借阅卡。即便如此,仍不能满足他的阅读需求,他还通过种种渠道去蹭兄弟高校的图书馆,“在其他高校图书馆,只能一张张扫描,再带回来慢慢看”。除了借阅,余洋每月约花200元在新华书店或亚马逊上购书。“这都是花我自己挣的钱,大学里我一共收藏了六箱书,书是我最值钱的家当。我买得最贵的一本书是某研究所的一本内刊,托关系买的,花了300多元,仅100多页,但挺值的”。
黄运远:“文艺范”的理科生
化学与环境工程系的黄运远马上就要毕业了,已经考上华中师范大学物化专业研究生的他告诉记者,“我的借阅证马上就要到期了,前几天我去查了一下,大学四年,我共在图书馆借了278本书”,他认为这个数量“算不上多”。说到如何与书“结缘”,黄运远回答得很轻松:“我不爱玩游戏,大学里课余时间挺多,又没事可干,我就读读书。”
“文艺范”的黄运远在业余时间很少读本专业的书籍,文学、哲学、美学、摄影、旅游等类别的书,他都非常喜欢。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他认为,阅读文学书籍可以加深对人生的领悟,净化心灵,帮助自己成长。“虽然我是理科学生,其实广泛地阅读其他领域的书,对我们专业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黄运远举例说,“哲学类的书籍可以训练和开启辩证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另外,哲学和化学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举一而反三,自然是获益匪浅。”
读到好书,黄运远会在当当网上购买来收藏,最近他刚买了一套三毛的作品集,“7本,共花了150多块,打折,挺划算的”,关于购书,黄运远还有个好去处,那就是“高校附近的旧书店,总会淘到些又便宜又好的”。
余香元:开启“阅读模式”,为自己将来充电
余香元的父亲是个商人,家庭的熏陶让他有个创业梦。余香元告诉记者,他主要阅读的是商业和平面设计方面的书籍。与其他人不同,余香元喜欢玩网络游戏,“这是我减压的一种方式,但我很有节制”。
大一下学期,在继续教育学院读全日制的余香元在室友的推荐下读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开启了他的“阅读模式”,定下创业目标的他开始为自己的将来充电。他表示,父亲是个传统的商人,他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高速发展的商界需要了,所以在主修市场营销的基础上,他还广泛阅读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营销、平面设计等方面的书,“未来的商界,肯定与网络息息相关,我必须与时俱进”。
除了看书学习,余香元还经常找一些相关的视频自学,“网易公开课”是他常去的地方,遇到好的章节或视频,他会储存到自己的云共享里,以便随时查阅。
刘慧敏:一年借书258本,平均每天阅读0.7本书
据统计,化学与环境工程系的刘慧敏2013年共借阅了258本书,每天的阅读量为0.7本,这位“读霸”级的女孩说“自己在读大学前接触面非常窄,上大学后,面对这样好的学习环境,便非常努力和珍惜”。
当得知自己是去年借阅“冠军”时,她显得有些诧异,反复问“真的吗”,当得到确定答案后,又有些不好意思了:“其实我读书都是囫囵吞枣,从大一进校至今我大概借阅了两千余本书,很多书借来后,我浏览了目录,便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章、某一小节,甚至是某一页来读,真正精读的书并不是特别多。”刘慧敏很少买书,手上的书,遇到喜欢的章节,她会抄下来,几年下来,她抄录达10多本。“抄得很慢,有点浪费时间。”当余洋告诉她可以通过文献传递和一些软件转化格式并保存为电子书时,刘慧敏非常兴奋地向余洋讨教起来。
刘慧敏告诉记者,《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对她的影响非常大,至今她也会时常把这本书拿出来翻一翻,“书中很多观念还时时指导着我”。《把时间当作朋友》、《九种极致的人生体现》……刘慧敏给同龄人推荐了很多书,虽然阅读量非常大,但她表示自己“不会熬夜看书,还没有哪本书让我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