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新闻网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发布日期:2013-09-10    浏览次数:

——访我校七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

  本网讯(记者 任丽琼)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网站正式公布的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今年全国民办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其中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一举获得5项。

  当人们还在争论民办高校要不要开展科研工作时,当社会上大多数人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持怀疑态度时,2011年,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青年教师柯贤炳博士率先实现了国家自科基金的零突破;2012年,青年教师葛晓霞博士又有斩获;今年,郭晓红、方中明、张军林、杨波、袁飞荣等5位青年教师申报成功!这些青年教师的“科研激情”为何呈现出“井喷”效应?

  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近期专门采访了这7位青年教师。从中找到了一部分答案:他们仰望星空,坚守理想,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实现了我校科研工作的新突破;他们辛勤耕耘,努力付出,在金沙贵宾会员0029夜空中散发着绚丽的光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将个人的青春梦融入“晨光湖畔之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我校这七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优秀的青年博士教师,他们的平均年龄刚到而立之年。他们是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科技工作的先行者,是“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科技夜空中的北斗七星”!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科研兴校的发展史上将会写上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柯贤炳、葛晓霞、郭晓红、方中明、张军林、杨波、袁飞荣。

 

柯贤炳:第一个吃螃蟹的“杰出青年教师”

  2011年9月5日,是柯贤炳终身难忘的日子,更是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值得纪念的日子。柯贤炳申报的“新型双胺基甾体神经肌肉阻断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筛选”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成为我校,乃至全省民办高校获得的首个国家科研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

  柯博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并非偶然,毕业于武汉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的他主要从事有机小分子药物的设计、合成与开发。求学期间,曾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等20余篇(项),其中包括Chemical Communications, Synthesis等国际知名期刊SCI文章,曾参与编写彭司勋院士主编的专著《药物化学进展》一部。来我校制药工程系任教1年后,他便以主持人身份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同时获得武汉市“晨光计划”科技项目正式立项。

  尝到了“螃蟹滋味”的柯博士,以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帮助和鼓励身边更多的博士教师加入到了申报的队伍中。“国家基金的评审工作是公平的,并没有歧视民办高校。很多事情,只要敢想、只要努力去做,就有可能。”除了打消同事们申报的顾虑,柯博士还竭尽所能帮系里的博士教师修改申报书。

  柯博士认为,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是对他过去科研实力的认可。作为民办高校的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在科研工作上才刚刚起步,发展之路任重道远,项目能够自主实施,并创造新的、有的价值的科研成果才是关键。他还认为,今年学校一举获得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学校灵活的机制,“任人唯贤,不论资排辈”,给青年教师们创造更多的机遇和平台密不可分。另外,学校“给刚毕业的博士提供高质量的住房,让博士及其家人能够居者有其屋”,解决了博士教师们的后顾之后,为他们安心工作创造优越的环境。

  除了在科研上接二连三取得佳绩外,柯博士在教学上更是“一把好手”,作为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第一个“杰出青年教师”荣誉获得者,他的教学深受学生喜欢,学生们都有一个共同感受,那就是“柯老师把深奥枯燥的理论讲得清新活泼”。2007级制药工程专业的张龙在法国最大的独立药企施维雅公司应聘成功后,表示自己最感谢的人就是柯老师:“课堂上,柯老师是令人敬佩的导师,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他也是我们的朋友,他每时每刻都在激励着我们、关心着我们。是他鼓励我们要勇敢走出去,是他坚定了我去外企应聘的信心与勇气。”

 

葛晓霞:“80后”女博士巾帼不让须眉

  作为我校第二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青年博士,期望“不辜负纳税人的钱”的葛晓霞“暗自提醒自己加油努力”。“按照国家基金任务书,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计划的工作做好,争取完成既定目标”是她目前的最大心愿。

  博士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果树专业的葛晓霞认为,对于民办高校来说,科研相对来说是弱项,但是不能因为是弱项就轻言放弃。民办高校想要抓科研,首先要抓人才。学校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早在2003年开始,便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百名博士引进工程”、“骨干教师培育工程”、“筑巢引凤工程”等,引进并留住了大批的高水平人才。正因如此,近三年来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才能取得重大突破。葛晓霞还认为,科研项目的不断提升,也必将为进一步引进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谈及成功获批的心得,葛晓霞表示,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为年轻博士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通过不同思想碰撞,很容易产生出很多有新意的研究思路。另外,学校很多老教授在她撰写科研项目书的过程中,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意见。葛晓霞建议准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博士教师,在撰写申报书的时候,题目一定不要贪大,如果有条件,尽量请相关领域的“大牛”把把关。

 

郭晓红:北大女博士来校工作刚一年,申报“一举成功”

  郭晓红是继葛晓霞之后,又一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女博士。2012年7月,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的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一名教师。她坦言,之所以选择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是被学校的教学理念以及对年轻教师的重视和培养所吸引”。

  此次获批项目的选题是郭晓红在攻读博士期间相关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而选择的。她表示,其创新点在于首次提出激活AMPK可抑制舌癌的增殖和迁移,同时紧密连接结构的破坏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迁移。下一步,郭晓红计划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上述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揭示AMPK经ZO-1调控舌癌细胞紧密连接功能的信号通路。谈起学校即将投入使用的应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郭晓红充满了期待,“新的科研大楼和科研仪器的到位,将给青年教师科研发展提供更好的科研平台”。

  谈到项目的获批,郭晓红显得激动而兴奋,她“非常感谢校系各级领导以及多位专家,在项目撰写和申请过程中,对她的帮助和鼓励”。她表示:“没有他们的督促和支持,自己不会这么顺利和幸运地申请到国家自科基金。”她建议青年教师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前,首先思想上要充分重视,提前做准备,千万不可“临时抱佛脚”。其次,要多阅读相关文献,对国内、国外本领域研究进展全面了解。再次,在项目的选题上要审时度势,充分了解国内评委的口味,抓住研究热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最好能联系自己在博士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工作,保持连续性。另外,申报书的撰写过程是一个“讲科学故事”的过程,要让同行和外行都能读懂,除此之外,申报书完成后要进行“精加工”,一点一滴地遣词造句,这点是加分项,能给评委留下好的印象。最后,申报书完成后,还要多向周围的同行、专家请教,他们的一个建议就可能决定了申请的成败。

 

方中明:为了大地的丰收

   硕士期间,方中明研究的是兰花,之所以读博士时跨方向从事水稻研究,与方中明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方中明在农村长大,小时候就经常放牛。春耕季节,为了多挣几个钱,父亲还一直帮别人家耕田。除了耕田,父亲晚上十二点还要起来做豆腐,做完豆腐天还没亮,就又下田犁地去了。母亲白天就挨家挨户去卖豆腐。做豆腐和耕田的费用,是用来给他们兄妹俩交学费的。在方中明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半弓着腰,扶着犁,高举着鞭子,时不时吆喝着“嘚儿,驾……”隔年的泥土就在父亲的身后一层层地翻过身来……

  醉心于科研的方中明,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广东省重点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等多项项目。目前已发表论文十余篇(含SCI论文4篇),第一作者文章发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影响因子6.279)。在水稻氮高效利用及增产方面,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方中明一直想通过自己的研究,揭示水稻一个新的可能影响增产的基因,提高粮食的产量,丰富农民的腰包,而此次他获批的项目正是《OsPTR10基因在水稻氮素再利用中的调节机制研究》,“离梦想越来越近”的方中明“兴奋而喜悦”,他表示“必须确保研究顺利开展”。

  2010年9月,方中明曾参加了中国杂交水稻大会。会后,袁隆平院士给每个人发了一个“福”碗。“有人说是给我们的铁饭碗,也有人说是袁院士让老百姓都能端着盛满饭的碗。”方中明说,“袁院士说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禾下乘凉梦最美。他说的话代表了中国科学家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或许,我选择读博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时间、挑战和担当。”

 

张军林:“每天都能看到梦想在变化”

  张军林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在国家干细胞工程与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分中心)完成,他主要从事生物活性肽与细胞发育调控、转基因与干细胞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曾参与两项国家基金和一项国家“863”课题、两项“973”课题研究,在国内和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0篇,申请专利1项。

  去年来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任教的他觉得,学校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从新进教师培训到每学期开学前和期末的培训,无不说明学校对教学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他坦言自己就是受益者之一,“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中,我很快从一个只知钻研的研究生,变成了一个引导学生一起学习的老师。”

  张军林总结此次项目成功获批,认为“不仅仅是个人学术创新的结果,更是学校重视科研的结果”。在申报前,学校组织的多次项目申报讲解和培训,令张军林受益匪浅。同时,学校的科研楼也是张军林的梦想,“每天都能看到梦想在变化,相信,梦想很快会变成现实”。

  自小“好为人师”,喜欢散步、旅游的张军林,从小就有志成为“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他眼里,“大学是传播知识、思想和理念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讲,无所谓民办与公办。同样科研也没有民办、公办之分,无论是基础尖端研究还是实际应用研究,都是为了让科技服务人类生活,只是不同的研究层次服务对象不同。在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更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杨波:感谢学校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平台

   2010年7月,于华中农业大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的杨波来我校制药工程系任教。对于杨波来说,能够静下心来探索感兴趣领域的新知识,并且把所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曾有人说“民办高校搞什么科研”,杨波对于此观点不敢苟同。他说:“我国的民办高校的确起步晚、底子薄,但是民办高校始终围绕市场需要办学,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通过努力,科研条件差的现状,随着学校的发展一定能改善。民办高校科学研究应该紧扣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多开展应用型研究。与企业紧密联合,为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杨波用“惊喜”两个字形容自己得知项目获批后的心情,他表示,“惊”是申报书写得比较仓促,“以为机会不大,没想到却中了”。“喜”是能够被专家肯定自己的科研思路和写作能力。“坚持自己看准了的科学问题,但同时也要虚心听取专家的意见”,他认为这是自己的项目成功获批的关键。

  杨波表示,学校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许多平台,此次他能成功获批,与学校的政策及领导同事们的支持密不可分。他认为学校的诸多做法值得推广,如每学期初和期末的教师培训;送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定期举办的各种讲课大赛,为培育教学名师提供舞台;设立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基金;在办学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科研大楼,购置仪器设备等等,都为自己申请科研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袁飞荣:“有了项目感觉压力更大”

  项目获批后的袁飞荣并不轻松,“没有项目的时候有压力,有了项目感觉压力更大”。袁飞荣坦言,项目完成的好与否决定今后在同行中的形象和声誉,他现阶段“主要担心项目能否顺利按照要求高质量地完成”,这对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袁飞荣来园林系任教已经有三年了,这位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专业博士谈起他的项目“rol基因在枳橙矮化性状建成中的分子作用机制”,顿时兴奋起来。他表示:“这个问题很有意义,有研究的价值。如果能顺利挖掘到柑橘源矮化基因,将可能用于植物株型的改造,这是十分有意义的。”袁博士还希望,有热爱科研、意志力强、熟练掌握试验技术的优秀本科生,可以参与到他的项目中。袁飞荣认为,科研和教学是齐头并进的,“做好科研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但不充分环节”。

  利用空余时间,袁飞荣喜欢阅读一些专业相关科研文献,以保证自己时刻了解前沿的最新发展动态。另外,袁飞荣认为,听同行专家报告,参加行业举办的学术会议,走访兄弟院校的实验室,这些对科研视野的开阔,掌握行业最新动态的帮助较大。袁飞荣建议打算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教师们,更多地深入产业一线,因为“科研要解决的问题都源自于生产一线,这对科研工作会有很好的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