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创〔2024〕1号
各单位、各部门:
现将《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2024年度“长河—阳春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
2024年3月5日
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2024年度“长河—阳春杯”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施方案
为持续打造“长河杯”系列双创大赛特色文化品牌,学校决定,举办2024年度“长河—阳春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制定方案如下。
一、大赛主题
秉承自立自强精神,凝聚创新创业力量
二、大赛宗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学校建校三十周年的新起点,紧抓学校推进落实“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和进一步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要契机,围绕学校“双自双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教学相融、研以致用”原则,坚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理念,持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与创造活力,着力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交互融合的教育生态,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富有发展前景的优质项目,并从中深度挖掘一批敢闯会创的优秀师生及校友典型,丰富学校办学育人成果,为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
三、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
承办单位:创新创业学院(以下简称“双创学院”)
协办单位: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发展规划处、校友办、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保卫处、三农学院、后勤集团等相关职能部门单位;长河筑梦众创空间、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科技园、问天筑梦星创天地、问天筑梦青年创业园、武汉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科技园孵化器;湖北峻江绿色发展有限公司、武汉长河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四、组织机构
(一)学校成立2024年度“长河-阳春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以下简称“大赛组委会”),全面负责大赛重要事项决策和统筹实施。组成人员如下:
主 任:顾豪爽 江 珩
顾 问:余 毅 蔡红生 赵正洲
副主任:李斌成 孔德文 邱建洲 董妍玲(常务) 柯贤炳 余仕良
成 员:刘春侠 袁飞荣 李昌龙 米红秋 郑 斌 刘中兵 程晓璐 李 洁 刘学贵 秦 辉 张 勇 杨 磊 何超杰 宋 娟 各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
大赛组委会下设办公室,与双创学院综合办公室合署办公,具体负责大赛方案制定、赛事咨询、组织协调及日常管理等工作。秦辉任主任,刘春侠、袁飞荣、李昌龙、米红秋、李洁任副主任。
(二)大赛按照“1+3”模式,设1个主体赛加3个专项赛。1个主体赛即“创新及成果应用”赛道,3个专项赛分别为“乡村振兴”“文化创意”和“筑梦学业发展”赛道。对应设立4个赛道竞赛工作组,具体负责赛道方案制定(含项目评审指标、要点及评分标准)、竞赛指导、组织复赛、项目遴选推荐等具体工作,组成如下:
1.创新及成果应用项目赛道竞赛工作组,顾豪爽任顾问,董妍玲任组长,刘春侠(常务)、袁飞荣、李洁任副组长,成员主要包括各学院分管创新创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研、校友等工作负责人及双创学院教学服务部、科技创新部、实践管理部相关工作人员。责任单位为双创学院教学服务部,责任人为刘春侠。
2.乡村振兴项目赛道竞赛工作组,赵正洲任顾问,邱建洲任组长,袁飞荣(常务)、郑斌、李洁任副组长,成员主要包括各学院分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党建思政、校企合作、科研、校友等工作负责人及三农学院、双创学院科技创新部相关工作人员。责任单位为三农学院,责任人为袁飞荣。
3.文化创意项目赛道竞赛工作组,蔡红生任顾问,柯贤炳任组长,米红秋(常务)、李洁、宋娟任副组长,成员主要包括各学院分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科研、校友等工作负责人。责任单位为校团委,责任人为米红秋。
4.筑梦学业发展项目赛道竞赛工作组,江珩任顾问,余仕良任组长,李昌龙(常务)、米红秋、李洁任副组长,成员主要包括各学院分管职业教育、实践教育、党建思政及学生工作负责人。责任单位为招生就业处,责任人为李昌龙。
(三)成立大赛督查评审组,设在双创学院,董妍玲任组长,秦辉(常务)、张勇、何超杰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双创学院综合办公室、监察处、人事处等部门和单位相关人员,具体负责大赛工作督查和奖项评选标准制定及评审等工作。
(四)各学院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其他负责人为副组长,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负责人、教研室主任、辅导员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全面负责本单位宣传动员、报名组织、项目遴选推荐以及校赛协助组织等工作。
五、参赛项目类别及要求
(一)参赛项目类别
1.创新及成果应用项目
本赛道体现“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发展要求,强调项目专业性、创新性、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相统一,旨在引导、激发师生创新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现实经济社会或学校事业发展相关实际问题,推动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成果及时有效转化应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实践平台蓄力。
参赛项目类别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以学校申报或获批的专利,或在科研中已初步形成并具有转化前景的成果,或以其它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策划或正在运营的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及推广运营项目。重点聚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技术产业,大健康、大文旅、大生态等新业态产业,以及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金融、商贸、物流等新服务产业。
(2)依托学校智汇农场、蔡漖基地、长河基地、利川产学研用基地及永春里学院(老年大学)、各类文博场馆、校园星光创业点等平台,或围绕“魅力校园”“诗画校园”建设,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成果,策划或正在运营的双创项目。
2.乡村振兴项目
本赛道旨在引导师生立志强农兴农,践行知农爱农,打造学校培养“一懂二爱,服务三农”人才教育品牌。着重围绕党中央、国务院2024年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部署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战略目标,策划或正在运营的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等领域的双创项目,促进“三生”“三产”融合发展,服务湖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参赛项目类别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面向协同推进乡村产业产能提升和结构优化,有利于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策划或正在运营的双创项目。如:特色果树、蔬菜、食用菌等周年高效优质种植技术服务,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服务;特色水产、畜禽优质高效养殖技术服务;农产品保鲜和加工技术服务;利用互联网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等。
(2)面向协同推进成果巩固和农民增收,有利于把更多资源力量聚焦配置到产业就业、创业兴业上,多措并举提升内生发展动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策划或正在运营的双创项目。如:面向农业产业开展的种养殖基地、加工基地总体规划设计;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农业基地生态观光、亲子体验、休闲康养、乡村旅游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与服务;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服务,乡村冷链物流服务;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服务,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打造与服务;“新媒体技术+特色农产品、特色美食、精品民宿”等品牌营销策划。
(3)面向协同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有利于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质量、增强乡村治理效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策划或正在运营的双创项目。如:和美乡村、宜居村湾、宜居农房等规划设计;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设计服务;农村可再生能源生产服务;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设计服务;数字乡村建设技术服务;农业农村大数据和智慧农业技术服务;农村儿童教育、养老和医疗服务等。
3.文化创意项目
本赛道旨在充分利用学校文科类相关学科专业与人才资源,引导师生主动将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成果等应用于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及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创意项目策划或实践项目运营,激发师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参赛项目类别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借助于视觉、文字等形式,谋划并提出的文创设计与开发类项目,如:平面设计、创意包装、动漫设计、工业设计、创意家居家具、服装与服饰以及创意策划等。
(2)符合新文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其它相关项目。如:文化教育、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融媒体、翻译、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工作等。
(3)围绕学校文化品牌建设,对现有各类文博场馆、文化景区、园林景观及文化建(构)筑物等,谋划并提出的创意设计方案。
4.筑梦学业发展项目
本赛道主要对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学习观,科学合理规划学业与职业发展,增强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创新学习方法,努力做到勤学善思、笃行不怠。着重考察参赛者职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围绕实现职业目标的成长过程,以及通过学习实践持续提升职业目标的达成度。具体参赛办法由赛道竞赛工作组另行制定公布。
(二)参赛项目要求
1.参赛项目必须真实、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不得冒用他人项目参赛,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需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专利证书等。各学院负责审核参赛对象资格,并对项目计划书进行查重。违反前述要求的,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3.“创新及成果应用”“乡村振兴”“文化创意”等三个赛道参赛项目均应以团队形式报名,团队负责人及成员须为我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或2020年及之后毕业校友;“筑梦学业发展”赛道以个人方式报名,仅限在校生参赛。如是在校大学生主持的项目团队,须指定至少1名指导教师(教师须为我校在岗教师);校友报名参赛,须为项目实控人。每个项目团队限3-5人(不含指导教师)。鼓励教师转让创意及组织学生共同策划创业项目。各学院应主动邀请、发动校友与在校生结对参赛,或帮助在校生组建项目团队参赛。
4.本次大赛不受理已获得往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等省级及以上大赛奖励以及进入往届“长河杯”系列大赛总决赛的项目参赛。
六、赛程安排
(一)项目征集及初赛(3月31日前)
各学院、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单位)按本方案要求,认真组织、精心指导本单位师生及符合条件校友策划参赛项目。鼓励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组建项目团队。各学院负责受理参赛项目团队报名,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单位)组织的参赛项目在参赛团队负责人所在学院报名。各学院应积极主动为入围学院初赛的项目遴选指导教师,指导项目团队撰写项目计划书或运营方案。初赛由各学院自行组织,完成时间为3月31日前。初赛前,学院将征集项目清单及计划书一并报送大赛办公室,作为后续学院经费核算依据(原则上,各学院报名参赛项目数须不低于所在学院在校生人数的3.5%);初赛完成后,分别向各赛道竞赛工作组择优推荐3-4个项目进入赛道复赛。推荐进入赛道复赛项目根据参赛项目条件与要求只能选择一个赛道参赛。
(二)赛道复赛(4月10日前)
复赛由各赛道竞赛工作组组织,复赛组织方式及评委人员组成由竞赛工作组自定。各竞赛工作组在复赛基础上,须于4月10日前,向大赛办公室择优排序推荐10个项目,位居前4名的项目进入学校决赛。
(三)学校决赛(4月26日)
大赛办公室对决赛项目统筹进行打磨、培育,并择期(暂定4月26日)在创业大讲堂举行决赛。决赛方案另行发布。
七、经费资助与奖励
(一)工作经费
1.学院经费。学院经费由基础工作经费和入围项目经费两部分构成。其中,基础工作经费为5000元。同时,学校按入围赛道复赛路演项目数量为各学院提供项目经费,即:每增加1个路演项目,相应增加工作经费1000元(如是校友项目,另增加500元/项)。
如报名参赛项目数量低于所在学院在校生人数的3.5%,则基础工作经费减半发放,具体由大赛办公室根据各学院提交的项目清单及计划书进行核定。
2.部门经费。学校为大赛办公室及各赛道竞赛工作组提供工作经费6000元,由责任单位统筹使用。
3.经费用途。仅限用于大赛宣传、会务、项目评审及经大赛办公室备案组织的沙龙(门诊)活动等,不得用于师生及项目奖励。
4.评审费标准。学院征集项目及初赛评审费发放标准为200元/人·次;复赛评审费发放标准为300元/人·次;通讯评审均减半发放。
5.决赛工作经费列入大赛决赛工作方案,另行报批。
(二)奖励经费
1.项目奖励。
(1)各赛道设金奖1个、银奖1个、铜奖2个,即进入决赛的项目,分别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奖金标准为:“创新及成果应用” “乡村振兴”和“文化创意”赛道金奖10000元/项、银奖5000元/项、铜奖3000元/项;“筑梦学业发展” 赛道金奖5000元/项、银奖3000元/项、铜奖2000元/项。
(2)各赛道设优秀奖6个,即复赛中排序为第5-10名的参赛项目,分别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奖金标准为1000元/项。
(3)学院设优秀奖若干,即学院择优推荐进入各赛道复赛但未进入前10名的参赛项目,由各学院分别颁发荣誉证书。荣誉证书由大赛办公室统一采购、印制。
(4)进入决赛项目指导教师可参与奖金分配,分配比例为30%;教师项目分配给学生团队比例原则上不少于40%;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负责核准及协调落实。
2.团体奖励。
大赛面向学院设“优秀组织单位”奖4-6个,各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5000元;面向职能部门设“协助贡献突出单位”奖4-6个,各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3000元。
跨学院组建的获奖项目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及其指导教师所在学院可分别计算相应积分,纳入学院“优秀组织单位”奖进行考评。
3.其他奖励。
(1)学校对在决赛中获得银奖及以上奖励项目第一指导教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2)大赛设“先进个人”奖若干名,以表彰奖励个人在赛事组织工作中的突出业绩和积极贡献。评选工作方案另行研究制定。
八、相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长河杯”系列创新创业大赛是我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重要品牌活动,各学院、各相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党政主要负责人应亲自研究、部署和督办,切实加强大赛的组织领导。
(二)精心组织,有序实施。大赛组委会及各学院、各相关部门、各赛道竞赛工作组要集思广益,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大赛,特别是要广泛动员专任教师积极参与策划设计参赛项目;做到工作有计划、比赛有方案、过程有台账、活动有总结。
(三)密切合作,协同推进。各学院、各相关部门、各赛道竞赛工作组要加强沟通,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确保大赛的各类信息畅通和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要强化统筹协调,各学院、各相关部门(单位)、各赛道竞赛工作组要主动作为,充分利用校内外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大赛主题、宗旨以及组织实施的主要做法、典型经验等,对本次大赛及参赛项目进行正面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