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新闻网

学思践悟:大美中国——河北塞罕坝生态建设考察心得

发布日期:2019-08-26    浏览次数: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辉副教授

  2019年8月9日至13日,我有幸作为金沙贵宾会官方0029大美中国——河北塞罕坝生态建设考察团的一员,在校党委孔德文副书记的带领下,和同事们一道去北京世博园以及河北塞罕坝进行了参观学习,这次行程,收获颇丰。既看到了北京世博园的灵秀,又看到了河北塞罕坝的雄壮;既了解了塞罕坝人战天斗地、植树造林的豪迈,又加深了对习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解。很多过去只是杂志上、网站里看到的新闻变得鲜活起来,这对于我以后在课堂上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大有裨益。

  对于世博园,我在出发前就有所了解。北京世博园开幕于2019年4月29日,当时我还作为时事政治的案例在课堂上讲过的,当时的课件中就有中国馆的照片,也介绍了资料上看到的世博园设计理念,但只是“耳闻”,没有“目睹”,自己知道的也不算很多。8月10日,我们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了位于长城脚下,北京延庆的世博园。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绿色生活、美丽家园”,通过园林艺术这个载体,引导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融入自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同时,它也是促进世界园艺发展,释放大国风采,共建绿色美丽地球的标志。

  在中国馆参观时,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馆的设计理念,处处体现着中国古老的信条:天人合一。中国馆的底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展览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中国古代先贤观天授时,通过观察地球的运行轨迹,依据北斗星斗柄顶端指向,将全年划分为24个节气,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感知草木生态的变化与月、露、风、云的推移变迁的密切关系,为劳动人民准确把握耕、种、收的农时提供了重要保证,也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气风俗文化,流传至今。是啊,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生态和文明形态。但在近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后,人类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不断随意改造自然甚至肆意破坏自然,造成了包括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在内的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也促使人类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从而重视和谐共处原则、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过程,不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真实写照和绝佳案例吗?

  8月12日,我们来到塞罕坝参观学习。去年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在央视热播,我在电视上看过了一遍。该剧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减少沙尘暴危害,党中央和国务院指定林业部牵头,河北省配合,在高原荒漠塞罕坝上建立机械林场,防风阻沙蓄水源。第一代种树人,就这样来到了坝上,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奇迹,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在荒漠上营造起万顷林海,书写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的故事。今天站在高岭之上,亲眼目睹着这满目的苍翠、蓝天白云、绿野繁花,已经很难想象,建国之初这里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茫茫荒原。整整半个世纪,几代塞罕坝人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也孕育了塞罕坝精神。这种精神植根于140万亩的塞罕坝土地,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这种精神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精神的传承、光大和延续。这些生动的事例,对于我以后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在这次短短五天的行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我们考察团成员的真挚友谊。大家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克服了旅途中的不少困难,使得这次考察活动能够取得圆满的成功。最后要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看到了今天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多拍摄到的图片、展板案例都会用作我以后上课的资料,使我的课更加鲜活生动、更有说服力。

上一篇
下一篇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