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学院打造“活力课堂”初探
本网讯(记者 任丽琼 通讯员 刘怿凡)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课堂效率低下,这已经不是仅仅我校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高等教育都面临的问题,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教材知识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以及“以知识掌握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教学评价”中摆脱出来,挖掘学生内在活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创建一种新型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建筑工程学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分析学生的心理,多角度创新教学模式,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力课堂”,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项目驱动教学推进“活力课堂”建设
分析当前学生的心理发现,学任何一个知识,很多学生第一个蹦出来的念头就是“这有什么用?”学生们希望学的知识能紧扣专业,毕业后在工作中能马上派上用处,这一“功利”心理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在少数。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工程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学生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的提高都可以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来实现。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实际的工程项目结合,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逐步深入、全面展开教学活动,通过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贵在通过教师的激发和引导,贵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这一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是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完成“项目”,课堂的活力得以释放。
该院教师刘群在工程实验班上率先尝试项目驱动教学,通过引入“建筑工程学院大楼钢筋算量”这一项目来完成钢筋算量这门课的授课。
初战告捷后,该院副院长毛小敏牵头,与该校骨干教师雷莹、刘晶晶组成授课团队,在《房屋建筑学》这门专业课中再次探索项目驱动教学。
毛小敏介绍说,《房屋建筑学》是土建类专业中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传统教学方法是以“知识点”为线索进行教学,虽然各部分章节自成体系,教师较容易组织教学,但学生难以把握课程的总体框架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难点难以理解和掌握,更难以掌握知识点如何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如何应用。
“第一堂课就布置本课程的考核作业——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别墅,然后再将这一大目标进行分解。”雷莹介绍说,“目标分解为三个主要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学习效果评价阶段。”
“从刚开始外墙体剖面图到楼梯的设计,再到屋顶的设计等等,雷莹老师将每一个环节细分到平时的课后作业中,最后期末作业就是在把平时作业组合在一起。有点像玩乐高玩具,先通过努力完成一各个小阶段,最后拼接成庞大的工艺品,获得巨大的成就感。”2015级土木工程专业1班学生柴扬表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从原来的一知半解、一脸茫然,到现在胸有成竹,这一切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雷莹老师教学方式的创新。”
从枯燥到有趣,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近三年来,建筑工程学院对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大量的陈旧知识被删减,新业态、新技术被大量引入课堂。比如,《结构设计原理》大幅删减了混凝土结构设计部分,增加了近年来应用较多的钢结构设计(过去常用于工业厂房设计);《土木工程施工》大幅增加了“装配式”施工这一前沿技术;《工程测量》从2014年底起逐步加入了全站仪的相关内容,并于2015年彻底淘汰了经纬仪教学环节,同时引入GPS设备,加入相关教学。
当然仅依靠项目驱动教学和更新课程内容就解决“活力课堂”建设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要让课堂活起来,必须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
“当时我处于正常大三学生的迷茫期,学习成绩一般,没有确定的理想,而一场大实训彻底改变了我。”2014级土木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刘思遥对《工程测量》这门课印象深刻,“这次大实训课程给了我完全不同的体验,从早到晚是忙碌的,是充实的,甚至忘记了吃饭,冒雨打伞连续几个小时测几个点,只是想完成自己的一份作业,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答卷。”
图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正在完成《工程测量》的期末作业
“《工程测量》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测定和测设,但实际操作过程非常枯燥,尤其是测设(也就是通常说的放线),根据图纸中的标识确定各控制点的坐标,再通过测量仪器在环境中找到这些控制点,整个过程单调乏味还耗时。”该课程任课教师表示,“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绘制的图纸在环境中找到控制点,最初只是简单的几何图形,随着绘了卡通图案并在路面上完成放线,由于测量精准,这些曲线复杂的卡通得以在路面上完美复制,学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整个过程充满了趣味化,同时完成图案也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的参与度明显提升。”
在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后,再在考核上严格把关,以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从2015年开始,该课程采用了以赛代考,达标考核两种方式。三年时间,通过对该课程从课程内容到授课形式到考核方式的全面改革,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全站仪测量,是的!全站,大家都是站着的!一天又一天,回到寝室,眼睛几乎睁不开,被冷风吹的凌乱、鼻涕直流,站的腰酸背痛,手脚无力。但是我还是想对自己说:我很棒!每一天我都在进步。”刘思遥回忆起完成《工程测量》课程作业的那段时光感触良多,“数据代表了我测量的精度和水平,记载了我过程的努力,验证了我的能力,预示着我以后能胜任什么样的岗位,以及我努力的方向,因此我无比珍惜现在坐在教室的日子。”
在建筑工程学院的大力推动下,大量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也被用于课堂。例如,陶杰老师的制图课,引入了其自制的微信平台“陶课堂”来辅助教学,通过这一平台的搭建实现与学生的线上交流与指导。“微助教”这一课堂互动工具,通过赵雄辉老师的推介,推广到了建筑学院超过50%的课堂,该软件全省使用率最高的10人中,建筑工程学院占了2人。通过“微助教”这一工具的使用,教师实现课堂及时提问及时统计,对于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变堵为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完成课堂参与。此外,部分教师们还利用网上直播平台对学生进行网络直播授课或答疑。
通过三年多的大胆尝试和不懈努力,建筑工程学院的学风整体向好,到课率逐年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活力课堂”建设激发了学生自我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学生学习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大量学生考取执业资格证书,参加学科竞赛的人数及成绩显著提高,“活力课堂”已见雏形。